在美国访问时听到一个说法:白人的房屋、黑人的车子、华人的孩子。晓红的历程,可以看做这说法的国内注释。为了孩子,她舍弃了我们的职业,并选择了夫妻分居。
“孩子第一”,恐怕是很多中国家庭的准则。这准则好像是挺有道理,由于孩子代表着将来嘛。再说了,“自我牺牲”也是一种美德,做爸爸妈妈的还不该率先垂范吗?
然而,一个家庭,当亲子关系(父子、父女、母子、母女)的紧密度超越夫妻关系时,整个家庭肯定失衡。假如用三角形来表现家庭关系的话,夫妻关系应该是三角形底部的那条横线,它影响着整个三角形的稳定。可是在现实日常,有了孩子的家庭总是忽视夫妻关系的建设,而把孩子放在了第一位。
“孩子第一”好像给孩子的成长提供了最好的保障,晓红的儿子不就因此而考上了大学吗?但假如不只从学业,也从其他方面考虑,“孩子第一”就可能不是成长的保障,甚至可能成为成长的障碍了。就拿这个家庭来讲,考上大学的儿子有一天了解了真相,是否会产生强烈的内疚感?作为一个男生,在成长的重点期没爸爸的影响,是否一种损失和缺憾?失去工作的妈妈把整个身心扑在儿子身上,是否会也挤压了孩子的成长空间?在孩子考进大学之后,他还有非常长的路要走,这类非智商、非学业的原因将慢慢地显现出来。
或许有人会说,中国的高考考试规范太残酷了,晓红只能做出如此的选择,不然孩子就考不上大学。我想,重点不是做出什么选择,而是家庭在面临决策时,是不是进行了充分的交流。通过交流,使每一个家庭成员的需要、想法和困难得到充分表达,大伙一块剖析不同选择的利弊得失。有时候,是没什么“最好选择”的,但充分交流至少可以使家庭做出“次佳选择”,并想一同承担责任,同时对可能的损失积极想方法弥补。尤其是那些影响到整个家庭结构的选择,更需要充分交流。
很多家庭在决策时缺少交流,“孩子第一”的准则是一个影响原因。“所有为了孩子”好像使交流,尤其是夫妻间的交流成为了非必要,但婚姻关系也恰恰就在这个时候悄然出现了裂缝。
在一个核心家庭中,夫妻关系是轴心。这并不意味着不看重孩子。其实,夫妻关系亲密,双方能互相理解与协调,对孩子的成长才是最有利的。相反,当夫妻关系弱化,夫妻一方与孩子的关系过于紧密时,孩子反而容易出现问题,这是心理辅导、家庭治疗中最容易见到的现象。